招叔 发表于 2014-3-8 10:56:52

藝術無價寶____從成語買櫝還珠看市場的消費行為

本帖最后由 招叔 于 2014-3-8 14:55 编辑

  “買櫝還珠”那個買珠的消費者一直以來都被人嘲笑,其實如果用經濟學的原理去分析這一個買賣個案,有幾個地方值得榷商的。
  一,消費者的個性需求
      買珠者其實不需要珍珠,他只是需要那個漂亮的盒子。假設他想用那個漂亮的盒子包裝一只漂亮的礸石戒指送給太太做生日禮物。
  二,消費市場的欺騙行為
      盒子里其實是一顆假珍珠,買珠的鄭人當時可能已經識破,引起他購買的衝動其實不是盒子里的珍珠,而是漂亮的包裝盒,所以,他買了這件商品後,就把假的珍珠退回了給賣珠者。
  他不揭穿賣珠者有兩個可能,第一種可能是他認為他所付出的價錢單買那包裝盒已物有所值。第二種可能是他還需要那種包裝盒。他把珠子退還給賣珠者也是一種虛假的行為,目的是希望賣珠者繼續為那顆假珍珠做出漂亮的包裝盒出售。
  三,賣珠人成功的包裝銷售策略。
  四,藝術無價寶
       “買櫝還珠”還有一個很重要和很直接的原因就是鄭人已把那包裝盒看成是一件藝術品,出售者在那包裝盒所花的藝術創作是獨一無二的,盒子“爲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藝術品的價值在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那個盒子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而珍珠只是財富的象征,即使在古代珍珠產量並不高的情況,相同的珍珠相信也不在少數量,所以,我很有理由相信鄭人還珠是在鼓勵賣珠者進行藝術創作,目的是希望能再次買到他的作品。後人嘲笑那消費者是愚蠢的,不一定符合寫這寓言作者的本意,作者在短短的字里行間花了這麼多筆墨去形容那包裝盒(全文53個字,作者竟然用了20毎字去形容包裝盒的華麗),相信作者也看到了那包裝盒的藝術價值,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那顆珍珠和那個包裝盒一同成為當代的文物,你認為那一樣會更加值錢呢?相信大多數人不會愚蠢到說那顆珍珠更值錢吧?可見,那包裝盒具有收藏價值,其升值能力比珍珠高得多。

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其珠于鄭者,爲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矣,未可謂善鬻珠也。
  譯文:楚國有一個(商)人把他的珍珠賣給鄭國的人,(珠寶)是用木蘭樹的木制的盒子裝,用桂椒來熏盒子,用(精美的)珠玉點綴其上,用美玉點飾,用翠鳥的羽毛裝飾(盒子)。鄭國的人買了這個盒子卻把珠寶還給了商人。這可以說是善於賣盒子了,卻不能說善於賣珍珠。
                                                                                                
                                                          招叔於2011年7月15日寫於香港 2014年3月8日重新整理








招叔 发表于 2014-3-8 14:52:50

此文最先發表於我的qq日誌里

太阳辐leo 发表于 2014-3-8 20:36:01

不错……         

lct 发表于 2014-3-9 01:19:25

言之成理我很贊成

真逗B无双 发表于 2017-11-2 16:25:22

很有启发,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藝術無價寶____從成語買櫝還珠看市場的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