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enet1111 于 2011-12-20 19:05 编辑
列,lie,去声 1. 排成一行:罗~。行(háng )~。队~。~岛。 2. 名,众:~位。~强。~传(zhuàn )。 3. 摆出:~举。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远古炎帝神农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神农氏后裔繁衍发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时期,分建很多国家(方国)。自古以来,大多传说神农氏之子嗣中,有神氏、农氏、列氏、厉氏和柱等。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列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史籍《路史》中记载:“列姓,出列宗氏,楚公族,望出荥阳。郑有隐者列御寇,著书八篇,号列子。”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圄寇、国寇,为战国初期的郑国人,是著名战国前期的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列氏,史称列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拔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拔列氏部落。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氏族部落姓氏拔列氏,多改为汉姓梁氏,这在《魏书·官氏志》中有记载:“拔列氏后改为梁氏”,亦有取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巴氏、列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宋、辽、金国时期的女真族女奚列氏部落,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金国时期的女真族部落,有女奚列氏,亦称女奚烈氏,与前面所介绍的烈氏为同宗同源,其在辽国时期称为“敌烈氏”。女奚列氏部落是一个庞大的部落家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在金国时期出政为官者、执旗掌军者不在少数。在元朝时期,女奚列氏被称为“亦气烈氏”。到明朝初期,女奚列氏的两个主要分支开始改称为“钮祜禄氏”、“赫舍里氏”,后在清朝中、后期开始,主要汉化姓氏分别为郎氏、何氏,亦有取谐音汉姓为烈氏、列氏者。
张,zhang,阴平。 1. 开,展开:~开。~目(a.睁大眼睛;b.助长某人的声势称“为某人~~”)。~榜。铺~。~灯结彩。纲举目~。 张姓,现为全国第三大姓。据公安部统计人口“张”这个姓氏排在全国第三位,有875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 最早出自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姬姓。是炎黄子孙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姓源自于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孙的挥公。因发明弓箭司弓矢之长(正),而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姓分布极广,如上海张姓排在第一位,且名人众多,如纵横家张仪、军事家张良、猛将张飞、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外交家张謇、书法家张旭、诗人名相张九龄、画家张择端、民族英雄张自忠、实业家张骞、革命家张闻天等。寻根祭祖可到河北清河、河南濮阳、山西洪洞。详查者可阅《张姓家谱》、《中华姓氏大全》等史料。挥公墓在河南濮阳。 张姓溯源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因挥住在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清阳在清河以南而得名(今河北清河县东)。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又一说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也有可能出自赐姓或他姓。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大姓。另有韩、姬等姓人士和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众一些少数民族分支改姓张姓。
|